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這六個臟器的總稱。為什麼這六個臟器要稱為“腑”呢?“腑”由兩部分組成,形旁是“月”,表明這是肉質的臟器;聲旁是“府”,“府”就有宅第的意思,也就是房屋,房屋當然是有一個空間,可以住人,也可以儲物。把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這六個臟器和前面介紹的五臟(心、肝、脾、肺、腎)一比較,我們就知道五臟是五個實質性的臟器,而六腑是六個帶空腔的臟器,所以稱之為“六腑”。六腑既然是六個有空腔的器官,那麼,這個空腔用來放置什麼東西呢?那就是飲食。

 

    人體從母體中分娩出來後,就要靠飲食來提供自身生長發育、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物質能量。飲食分為兩大類,一是固態的食物,二是液態的水飲。這兩類不同的物質,經過五臟中脾的運化,分為精微物質和糟粕物質兩部分,精微物質被人體吸收,為人體所利用,糟粕部分則通過不同的途徑排出體外。而飲食從進入體內到排出體外總共要經過七個主要部位,在這七個特定的部位中完成消化、吸收、排泄的過程。這七個部位在人體飲食的代謝過程中就猶如七個“關隘”,所以在中醫上又稱其為“七沖門”,“沖”就是要衝、關隘的意思。《難經》中描述這“七沖門”為: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

 

    口唇為飲食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門戶。口唇就像是一個門扇,通過開合可以控制飲食的進入,所以稱唇為“飛門”。“飛”通“扉”字,就是門扉、門扇的意思。

 

    通過口唇,飲食要進入體內還有第二道門戶,那就是牙齒。食物要經過牙齒的咀嚼才能下嚥,牙齒可以說是食物進入人體內的“門戶”,所以稱齒為“戶門”。

 

    會厭是人氣管和食管交匯的地方,飲食要在這裏經過會厭的吸納進入到食管而不是氣管,所以會厭對飲食具有引導和吸納的作用,故稱會厭為“吸門”。

 

    “賁門”是胃的上口,也就是胃和食道相連的部位。“賁”同“奔”字,是食物由食道奔向胃的意思。

 

    “幽門”是胃的下口,也就是胃和小腸相連的部位。“太倉”就是指胃。為什麼要將胃和小腸相連的部位叫幽門呢?“幽”在字義上有深邃的意思,食物經過胃到達小腸,而小腸是人體中最長的臟器,可以說是深邃幽遠,從胃到小腸這個關口,是不是有點成語中“曲徑通幽”的味道?所以,中醫學將胃和小腸的連介面稱為“幽門”。現代醫學也沿用了中醫學的名稱,稱胃的上、下口為賁門和幽門。

 

    經過胃的研磨和初步消化,食物由原來的大顆粒物質變為容易吸收的小顆粒物質,所以,小腸是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和食物中精華物質被人體吸收的重要場所。食物在這裏停留並等待吸收,因此小腸和大腸交界處被稱為“闌門”。“闌”通“攔”字,就是阻攔、阻擋的意思,也就是說食物在這裏受到阻擋,進而其中的精華被吸收入人體。

 

    “下極”就是人的消化通道的最末端,也就是現代所稱的肛門,它是人體排泄糟粕的地方,所以稱為“魄門”。“魄”通“粕”字,也就是糟粕的意思。

 

    飛門、戶門、吸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這七個“關隘”構成飲食在體內傳遞和吸收的途徑,而六腑就是這個途徑中最為重要的幾個臟器。其中胃、小腸、大腸是食物傳遞、消化、吸收、排泄的通道,三焦、膀胱是液體水飲傳遞、儲藏、排泄的途徑,而膽則主要是儲藏膽汁,以幫助脾對飲食的運化。所以在中醫上稱六腑的生理功能為“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謂“傳化”,就是傳導和消化的意思。下面我們就分別來探討這些臟器的功能和特性。

 

    胃。胃字的構造也形象地反映了胃的功能,“月”表示胃的質地,“田”則體現胃的功能。田是種植和出產糧食的地方,在人體,這個“田”就是出產人體需要的各種養分的地方,所以胃在人體中的作用主要是容納、消化食物,使之轉化為人體可以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這個作用,中醫學稱之為“受納”和“腐熟水穀”。“受納”指的是接受、容納的意思,胃作為一個空腔臟器,是飲食磨碎和初步消化的地方,而要磨碎和消化食物,首先要使食物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停留一定的時間,胃就是食物停留等待進一步加工的第一個場所。食物停留於胃,經過胃的蠕動和胃液的消化,得到初步加工,原先的大顆粒食物轉化為小顆粒食物,由難吸收轉化為易吸收,這個過程我們稱為“腐熟”。胃與脾是人體消化飲食最主要的臟器,是人體獲得營養供應的重要保障,缺少了脾胃的正常運轉,飲食的消化和吸收就不能正常進行,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也就沒有了物質來源,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醫稱這兩個臟器為人的“後天之本”。胃在完成受納和腐熟水穀之後,還要將初步消化過的食物傳遞到小腸,在那裏完成對食物精華物質的吸收。所以胃還必須具備向下傳遞食物的功能,這在中醫上稱為“胃主通降”。所謂“通降”,有兩層含義:一是通暢。胃的賁門接受來自於食管的食物,又通過幽門將磨碎消化過的食物傳遞到小腸。這個過程必須暢通,若有堵塞,則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就會受到影響,導致飲食在體內停滯,引起納呆、胃脘脹悶、大便不通、噯酸腐氣、口中異味等疾病。二是下降。食物由賁門入胃,從幽門出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如果這個下降過程失常,食物不往下傳遞到小腸,反從賁門向食管方向逆行的話,就會出現噁心、嘔吐、泛酸、呃逆等疾病。所以說,通降是胃的生理功能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中醫也稱胃“以降為和”。

 

    小腸。小腸是飲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中醫稱小腸為“受盛之官”。“受”是接受的意思,而“盛”在古代是指用來祭祀用的黍稷(穀物),“受盛”也就是接受祭祀用的黍稷。用來祭祀的黍稷肯定是加工過的,而小腸接受的是經過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它比起剛進入體內時,是初步加工過的一種精細化了的食物,所以小腸被稱為“受盛之官”。小腸接受了胃傳遞過來的初加工過的食物,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將食物進一步消化成為人體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質,並將其中的精華物質吸收,提供給人體使用,最後再將剩下的糟粕物質向下傳遞給大腸,由大腸排出體外。小腸的這個功能,中醫上稱之為“分清泌濁”。“分清”就是指將飲食中的精華物質和糟粕物質分開,並將精華物質吸收;“泌濁”是指將經過消化吸收後殘留的糟粕物質傳遞給下面的臟器——大腸。飲食進入人體,需要有臟器對食物和水飲這兩部分物質中的精華進行吸收,所以,小腸在對食物中精華物質進行吸收的同時,也對水飲中的精華物質進行了吸收。吸收入體內的水液進入人體循環,完成對人體的滋潤,然後攜帶各組織細胞的代謝產物,通過三焦(後面還有詳細的解釋)彙聚到膀胱,再由膀胱通過尿道排出體外。水飲中的糟粕物質則和食物殘渣一起傳遞到大腸,並形成大便,由肛門排出體外。正是因為小腸對水飲有吸收作用,所以小腸功能的好壞和大小便有著直接的關係。小腸對水飲的吸收功能好,則大小便就正常,小腸對水飲的吸收功能差,就會導致小便短少、大便溏瀉等疾病的產生。

 

    大腸。大腸上連小腸,下接肛門,是人體消化道的最後環節。大腸在人體中的作用,主要是傳導糟粕,排出大便,所以中醫也稱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接受了小腸傳遞過來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經過肛門排出體外。大腸對大便的傳導和排泄功能失調,則會導致食物殘渣在體內停積,從而發生便秘。

 

    飲食經過胃、小腸的消化和吸收,糟粕排出體外,精華吸收入體內,那麼吸收入體內的精華物質又通過什麼途徑運輸到全身各處呢?這裏我們就要引入一個新名詞,那就是“三焦”。三焦是人體運輸精華物質和水液的通道,並根據其在胸、腹腔中的部位被分為三部分,一是上焦,二是中焦,三是下焦,合稱為三焦。上焦是指橫膈以上部位運輸物質和水液的通道,中焦指橫膈以下、臍部以上部位運輸物質和水液的通道,而下焦則是指臍以下部位運輸物質和水液的通道。三焦在人體中並非是一個實質性的臟器,而是一個通道,所以中醫也說三焦是“有名而無形”。“有名”是指有具體的名稱,“無形”就是指沒有特定的形態,它分佈於胸腔和腹腔,無處不到,既是小腸吸收來的精華物質和水液運輸傳遞到全身各處的通道,也是全身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液向體外排泄的通道。打個比方,三焦就好比一個城市中的管道,既能把我們需要的物質如水、天然氣、電等輸送給我們使用,也能把我們生活中產生的廢液彙集到某處進行排泄,以維持整個城市的正常運轉和工作。三焦所運輸的精華物質是五臟精氣得到補充和滋養的主要來源,也是體內水液迴圈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所以中醫稱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瀆”的意思就是疏通水道。通過中醫對三焦作用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三焦和現代醫學所說的淋巴管有著非常類似的作用。可以這樣設想,淋巴管是人體水液代謝和迴圈的主要通道,三焦就是全身淋巴管的集合體,這樣三焦的概念就具體化了,我們也更能清楚地認識這個三焦在人體中的作用。因為三焦所運輸的營養物質和水液都是人體正常運轉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三焦事實上起到了總領五臟六腑、調和內外、為全身供給營養的作用。以上就是三焦的基本概念,它是人體內運輸物質和水液的通道。在這個基本概念的基礎上,中醫又將三焦的概念擴大化了,把人體內的五臟六腑根據部位也劃分為三焦所屬。如心、肺位於胸腔,屬上焦;脾胃肝膽位於上腹部,屬中焦;胃以下的臟器如腎、膀胱、小腸、大腸均屬下焦。這就使三焦在廣義上不單單是通道,而是涵括了人體內所有的臟腑組織。

 

    上面講過,進入人體的水液經過小腸的吸收而周行全身,在完成對全身的滋潤之後,也會接受人體各組織器官代謝產生的廢物和糟粕物質。這些含有人體各臟器代謝產生的廢物的水液,通過三焦在體內逐步彙聚,並在一定的地方加以儲藏,等其積聚到一定程度再排出體外。膀胱正是體內儲藏人體廢液的地方,因此,膀胱在人體中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儲藏和排泄尿液。膀胱儲藏尿液的功能失常,則會導致尿頻、尿急、遺尿、尿失禁等;而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失調,則會導致小便不利、淋漓不盡,甚至小便癃閉不通等。

 

    前面講了胃、小腸、大腸、三焦和膀胱五個臟器的基本生理功能,它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飲食進入體內後,在體內傳導、轉化、排泄所經歷過的臟器。而在六腑中,有一個臟器和飲食並不直接接觸,也無傳導飲食的作用,只是起到幫助食物消化的作用,這就是膽。也正因為膽並不直接傳導和接觸飲食,就好比是一所清淨的房子,沒有人來人往的嘈雜,所以膽在中醫上被稱為“清淨之府”。膽的主要作用是儲藏和排泄膽汁,而膽汁有助於飲食的消化和吸收。膽儲藏膽汁的功能失常,則可見口苦、嘔吐黃綠色苦水、黃疸等疾病。膽汁是人體消化食物所用的精微物質,這樣,膽就類似於儲藏精氣的五臟,這也使得膽在六腑中具有了一項獨一無二的功能,那就是膽和人的情志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五臟和人的喜、怒、憂、思、恐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膽和人的什麼情志有關呢?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形容一個人有勇氣,對事物不畏懼,稱為有“膽量”、“膽大”,從中也可以看出,膽和人的決斷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上也稱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因此中醫將人出現的驚惕不安、優柔寡斷、遇事無主見等情況歸於膽主決斷功能的不足,而通過調節和補養膽的功能則可以改善上述情況的發生。

 

    六腑是六個和飲食消化、吸收、傳導、排泄密切相關的臟器,除了三焦是水液的通道,無須進行任何自身的運動外,其他五個臟器都需要通過自身的運動來實現對飲食的消化、吸收、傳導以及排泄等功能,而臟器自身的活動又需要有物質和能量作為支持和保證,那麼六腑完成自身功能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來自於哪里呢?這就是五臟。六腑和五臟的根本區別就是六腑本身不具有儲藏精氣與物質的能力,五臟所藏的精氣除了保證自身功能運轉所需的物質能量外,還為六腑提供其必需的物質和能量。而六腑有了五臟提供的物質和能量,其功能的實現就有了堅實的物質和能量基礎。中醫學上將五臟和六腑(除三焦以外)的這種聯繫稱為“表裏”關係,五臟為裏,而六腑為表。

 

    為什麼說五臟為裏?那是因為五臟是物質和能量的提供者,它在內為六腑的運轉提供物質和營養基礎。為什麼說六腑為表?那是因為六腑在五臟精氣的支持和營養下,實現對飲食的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可以說六腑的功能活動也是五臟精氣的外在表現。五臟和六腑的這種表裏關係,很像一個傳統家庭中的男女主人之間的關係。五臟就好比女主人,在家中操持家務,準備飯菜,為在外工作的男人提供物質保障。六腑就好比男主人,在外創辦事業,將創造的財富用於家庭的發展和改善,為家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一個家庭只有一對男女主人,五臟和五腑(六腑除去三焦)之間也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構成五個和睦協調的“家庭”。具體來講是心和小腸是一對,肝與膽是一對,脾與胃是一對,肺與大腸是一對,腎與膀胱是一對。其中,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這三組臟腑之間部位接近,功能相似,所以將其配合在一起很好理解。如膽汁生成、儲存和排泄有賴於肝的疏瀉功能的正常發揮;胃的腐熟水穀的功能有賴於脾的運化飲食功能的正常發揮;膀胱對尿液的儲藏和排泄有賴於腎對尿液的過濾以及對水液的蒸騰氣化功能的正常發揮。而心與小腸、肺與大腸部位相隔較遠(心和肺在上焦,而大小腸在下焦),功能上又沒有相類似的地方(如心是主管血脈和神志的臟器,小腸卻是飲食消化和吸收的場所;肺是主管呼吸和津液的臟器,而大腸卻是傳導糟粕的器官),它們為什麼要聯繫在一起呢?這就要從經絡說起。

 

    前面講過,經絡的實質是生命原物質相互作用下體內某類物質的運動路徑。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將攜帶的效能傳遞給所經過的臟器,為臟器的活動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資訊。物質的這種運動,根據它最終產生的效應的不同,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行程段,一個行程段,物質都會給相應的臟腑和組織器官傳遞資訊和提供能量,這樣的一個行程段,在中醫學上就被稱為一條經絡。整個人體共有20個這樣的行程段,也就是有20條經絡,根據其作用的不同,被分為12條正經和8條奇經。其中12條正經和五臟六腑相關聯,這種經絡和臟腑發生的關聯,在中醫上稱為“絡屬”關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正是絡屬於有相互聯繫的兩條經絡。

 

    一些日常現象可以使我們能更直觀地認識心與小腸、肺與大腸在功能上的聯繫。在五臟中我們講過,心是人體神志的主宰,而在一個神志渙散,意識模糊、昏迷的患者身上,往往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而大小便的異常正是小腸分清泌濁功能失常的表現。又比如,心火旺盛的患者,在出現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的同時,也會出現小便短少、顏色深黃甚至紅赤,而小便的短少和黃赤也是小腸分清泌濁功能異常的反映。中醫根據心和小腸的表裏關係,將這種心火旺盛引起的小便疾病稱為“心熱下移小腸”,並創造出清心火治療小便短赤(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某些尿路感染)的方法。如中醫的“導赤散”,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定出來的,其中生地、甘草、淡竹葉清心火,木通利小便,共同起到清心火而治小便的目的,這個方劑在今天的臨床運用中,仍具有良好的療效。

 

    再來看肺和大腸的關係。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大便乾燥難解的時候,人們常會屏住呼吸,使腹壓增加來達到解出大便的目的。這也就是說,肺的呼吸功能可以對體內的氣壓進行調節,而體內氣壓的變化能改變大腸傳導糟粕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引申開去,既然肺對氣壓的調節可以影響大腸對糞便的傳導、排泄作用,那麼肺氣下陷則會導致傳導功能過強而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滑瀉不止;而肺氣不降,則又會導致傳導功能不足而出現大便秘結不通等情況。這也給治療大便失常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可以通過對肺氣的提升或下降來達到止瀉或通便的效果。

 

    到這裏為止,我們對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而在五臟六腑之外,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臟器,那就是腦。但由於中醫認識臟腑及其功能的方法並不是以解剖以及實驗研究為基礎,而是以人體外在表現和內在臟腑變化的聯繫為重點,所以,中醫上腦的功能大多分散在五臟六腑的功能之中,因而對腦的單獨認識和論述就顯得相當少而膚淺。在清代以前,有關腦的論述都是零星和片面的。到了清代,名醫王清任才第一次對腦提出了較為完整而系統的闡述,他在《醫林改錯》中如此描述腦的功能: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髓上行入腦。名曰腦髓。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腦;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腦;鼻通於腦,聽聞香臭歸於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

 

    王清任已經認識到,人的聽覺、視覺、嗅覺、語言都是腦的功能。到了清末民初,西醫學逐漸傳入中國,中國醫家在接受西醫學的過程中,對腦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除了將聽覺、視覺、嗅覺、語言和腦聯繫起來外,還認識到腦對人的肢體活動的控制作用。最典型的就是認識到“中風”實際上是腦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導致的疾病,而不是中醫歷代以來所認為的“外風襲人”,並結合《內經》上所說的“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的論述,認為“中風”一病實際上就是氣血上逆於腦部,導致腦部功能破壞,從而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艱澀等症狀。其中民國初期的著名醫家張錫純對此最有心得,他根據這個理論,創造出了治療腦出血疾病的有效方劑“鎮肝熄風湯”。該方通過引導氣血下行,使腦部出血情況得到迅速改善,降低大腦壓力,並促進腦部瘀血的吸收,從而有效地治療因腦出血導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艱澀等。既然張錫純已經認識到“中風”是氣血上逆於腦而導致的腦部出血的疾病,那麼為什麼方子名稱要叫“鎮肝熄風”呢?什麼是“肝風”,“肝風”和氣血的運行有什麼關係呢?“肝風”對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危害呢?這就是我們下一章要討論的問題——人體內在平衡紊亂所導致的五種病理狀態,也就是中醫上說的“內生五邪”。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26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76899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