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對外界資訊能產生情志反應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徵之一,不同的外界資訊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情志變化。如遇到開心的事會笑,遇到傷心的事會哭,遇到恐懼的事會害怕、緊張等,其中比較常見的情志變化有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中醫將它們稱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憂性質相似,恐與驚性質相似,所以中醫又把七情進行歸納合併,最後形成喜、怒、憂、思、恐這五種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情志變化,稱之為“五志”。

 

    在上一章裏,我們已經探討了情志和五臟精氣的關係,瞭解到情志的變化往往是外界資訊影響下五臟精氣發生變化的結果,因此,情志是物質的,它是物質運動變化的產物,而影響情志變化的就是五臟精氣。五臟是人體五個藏精氣的倉庫,五臟又通過五官和外界進行密切的聯繫和接觸,外界的資訊通過五官傳遞給五臟,五臟再根據外界的資訊不斷調整自身精氣的儲存和活動狀態,使人體隨時和外界相適應。在五臟的自身調整過程中,五臟所儲藏的精氣也在不斷地發生運動和變化,這種精氣的運動變化表現在內就是臟腑功能的改變,表現在外就是各種精神情志的反應。比如說,我們受到突然的驚嚇,在出現心跳加快、肌肉收縮、汗腺分泌增加等臟腑變化的同時,也會產生驚恐的情志變化。所以,對情志的變化,我們可以看作是五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產生的與外界相適應的變化和活動。

 

    中醫在“整體—平衡”的研究思路指導下,在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實踐中發現,五志和五臟之間的對應關係是這樣的:喜和心相關,怒和肝相關,憂和肺相關,思和脾相關,恐和腎相關。也就是說喜是心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怒是肝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憂是肺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思是脾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恐是腎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這樣,人的情志變化就和人體五臟精氣有了直接關聯,情志變化不再是一種單獨存在的意識活動,而是人體內在物質在精神意識上的外在表達。這也讓情志活動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意識領域的變化,可以通過體內五臟精氣這個具體物質來具象化和物質化。我們既可以通過情志的變化來推測體內五臟精氣的充足程度和活動狀態,也可以通過調節五臟精氣的方法來實現對情志的改變,而這無疑是中醫學對情志疾病的卓越見解和發現。

 

    既然五臟精氣的運動變化產生了喜、怒、憂、思、恐等情志變化,那麼情志變化也就必然要消耗五臟的精氣。在正常的情志活動中,對五臟精氣的消耗,機體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和補養加以恢復,所以對人體不會造成特別的傷害。但如果情志活動過於激烈或過於持久,對五臟精氣的消耗就超過了人體自身調節的能力和範圍,這就會導致五臟功能的失調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根據上面五志和五臟的對應關係,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知道,過喜就會損耗心臟精氣,導致心臟功能失調;過怒就會損耗肝臟精氣,導致肝臟功能失調;過思就會損耗脾臟精氣,導致脾臟功能失調;過憂(悲)就會損耗肺臟精氣,導致肺臟功能失調;過恐就會損耗腎臟精氣,導致腎臟功能失調。因為過激或過久的情志活動所損傷的是五臟的精氣,所以在導致五臟功能失調的同時,也會導致體內精氣的運動狀態受到影響和破壞,出現各種病理現象。具體來講,情志對五臟精氣運動狀態的影響有以下幾種情況:

 

    怒則氣上。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大怒或極度生氣時,人會有頭暈腦脹、頭重腳輕的感覺,甚至有很多因發怒導致腦溢血而死亡的實例,這就是怒則氣上的含義。

 

    喜則氣緩(渙)。正常情況下,喜是對身體有益的一種情志活動,也可以稱其為“良性情志”,它能起到緩解精神緊張、舒暢情緒的作用。但是喜樂過度或是暴喜則會導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失神狂亂,甚至神氣消亡而死亡。在《說岳全傳》中,牛皋因生擒了金兀朮而過度興奮,最後大笑而亡,正是暴喜過度導致心氣耗竭的悲劇。

 

    悲則氣消。悲哀可以使人的精氣耗散,所以在悲哀情緒過後,人往往會覺得軟弱乏力、精神疲憊。

 

    思則氣結。思為脾中精氣的運動變化所生,過度思慮會損傷脾中精氣。而脾中精氣最主要的功能則是對飲食的運化,所以過思常會導致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的下降,出現胃脘脹悶、納食不香、噯腐吞酸等胃腸動力遲滯的症狀,中醫稱這種遲滯為“氣結”。

 

    驚則氣亂。在受到驚嚇時,我們會出現心悸心慌、心神不定、驚惶失措等反應,這就是“驚”這種情志刺激導致體內氣機紊亂的結果。

 

    恐則氣下。在電影或電視中,我們常會見到一個人因極度恐懼而出現大小便失禁的場景,這就是因為恐導致氣機下陷。這些情志變化對人體臟腑以及精氣運動狀態造成的影響,中醫也稱為“七情內傷”。

 

    過度的情志刺激導致的疾病,我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範進中舉”了。當屢試不中的范進得知自己中了舉人的消息後,神志開始異常,旁人怎麼也不能使他安靜下來。就在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人請來了范進的丈人胡屠戶。胡屠戶是個殺豬的,範進平素最怕的就是這位丈人。他丈人來了之後二話不說,眼睛一瞪,隨手給了範進一個耳光,受到驚嚇,範進的神志也就恢復正常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志之間也有著一定的關聯,一種情志會對另外一種情志產生克制和制約作用,這在中醫上稱為“情志相勝”。

 

    情志之間存在著這種“相勝”關係還得從情志和五臟精氣的關係談起。前面我們講到的五臟之間的相克關係,那就是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所謂克,也就是克制和制約的意思,五臟相克,也是指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五臟的相克使五臟成為一個互相制約的整體。而情志活動作為五臟精氣活動的結果,自然也受到五臟相互制約關係的影響,這就產生了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這在中醫上稱為“情志相勝”。

 

    根據五臟相克的關係,對應到情志上就是:喜勝憂(悲)、憂(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範進中舉”故事中所用的方法正是“情志相勝”中的“恐勝喜”,利用他對丈人的恐懼心理來治療他因過喜而造成的神志失常,從而使神志恢復正常。

 

    “情志相勝”理論的提出,給情志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在中國金元時期,就有一位擅長用情志相勝理論治療情志疾病的醫生,他被後世稱為“攻邪學派”的創始人。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約生活在1156~1228年。臨床治病中,他對“汗”“吐”“下”三法的運用具有獨到見解,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中醫學的“祛邪學說”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他對中醫的情志相勝理論也多有發揮,善於運用以情治情的治療方法,巧妙地治癒情志因素導致的疾病。對中醫的情志相勝理論,他有著更深入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譎詐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

 

    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有關他治病的小故事,從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對情志疾病治療的啟發。

 

    當時的息城司侯聽說父親死于強盜之手,過度悲傷,大哭了一場之後就覺得心下疼痛,疼痛一天比一天嚴重,並逐漸形成結塊。一個月後,結塊有一個杯子般大小,形狀就像倒放在桌子上的杯子,疼痛難忍,多方用藥,都沒什麼效果,最後請張從正來診治。張從正問清了起病的原因之後,想了個治療的辦法。他從巫師那裏借來道具,扮起巫師來,一手持桃木劍,一手拿著朱砂畫的符紙,並且在口中念念有詞:“天靈靈,地靈靈,太上老君速速如律令……”患者看到他這個架勢,忍不住開懷大笑,過了兩天,心下的硬結就漸漸散開,疾病治癒。後來,患者問他,為什麼沒吃藥病就好了。張從正告訴患者,這就是《內經》上說的“喜勝悲”這種情志治療方法。因為喜是心臟精氣的變化活動,心在五行中屬火,而悲是肺臟精氣變化活動的結果,肺屬金,火能克金,所以,喜悅情緒能克制悲憂的情緒,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第二個故事是講的是一個過度思慮導致失眠的患者。這是一個富家的婦人,平時就多思,兩年來都無法入睡,吃了很多的安神藥都沒有療效。她丈夫聽人說張從正治療這類疾病很擅長,於是就請張從正前來給妻子診治。張從正問了起病的原因,並把了脈,悄悄對患者的丈夫說,要治好你妻子的病,還需要你的配合。丈夫問,要我怎樣配合呢?張從正說,我要想辦法使你妻子發怒,你只要照我說的辦就行了。說完,他大聲對婦人說,要五十兩銀子做診金,還要好酒好菜招待我吃上三天,我才能給你治病。說完向患者丈夫使了個眼色,丈夫連聲說好。在接下來幾天裏,張從正只管喝酒吃菜、聊天取樂,絲毫不談論婦人疾病的治療,婦人的丈夫也和張從正一起喝酒聊天,似乎也忘了還有他妻子在等著治療。如此吃喝了三天后,張從正也沒給婦人看病,拿了五十兩的診金就不辭而別了。那婦人看張從正吃喝了三天,不但沒給自己治病,還拿走了五十兩銀子,自己的丈夫好像還一點事都沒有,根本不再提治病的事,不由得勃然大怒,大罵起張從正和自己的丈夫來。罵了一通後她感到疲乏了,竟然沉沉睡去。這一睡就是睡了七八天。婦人的丈夫還有些擔心,但張從正給患者查看過後說,你放心,沒事,病人脈象和緩,讓她自然醒來病就好了。患者醒來後,困擾她兩年之久的失眠症就好了。這時丈夫才告訴他妻子,是張從正要故意讓她生氣,通過“怒勝思”這種方法來治療她因過思而導致的失眠症。婦人這才連忙向張從正致謝,張從正也笑著說,以後還要注意不要過度思慮,否則病情還會反復,說完就奉還了先前拿的五十兩銀子,又囑咐了一些日常注意事項就離去了。

 

    還有一個故事則說明張從正在運用“情志相勝”法治療情志疾病的同時,他還別出心裁,創造出獨特而有效的以情治情的方法。一個婦人,在旅途中遇到有強盜來客棧搶劫,並且還火燒客棧,婦人因此受到很大的驚嚇。回到家後,她只要聽到聲響,就會害怕到失去知覺為止。因為婦人的疾病,家裏的傭人們走路時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弄出聲響驚嚇到這個女主人。家裏為她請了當地的很多名醫,醫生都認為是心神不寧所致,於是用定志丸、珍珠、人參、朱砂等藥物治療,但治療了一年多都沒有見效。這時,病家邀請張從正前來治病。張從正瞭解了患者的發病過程後說,這個病是因為驚恐而引起,要治療,必須要先去掉患者驚恐的病因,這不是藥物能取效的,而是要讓患者逐漸對外界的響動和聲音習以為常,習以為常了,見怪不怪,病就好了。如何讓病人對外界的聲音習以為常而不感到驚怕呢?張從正讓患婦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讓兩個侍女各抓住患婦的一隻手,在婦人所坐的高椅前面正中放一個矮的木茶几,並叫那個婦人看著這個木茶几。這時,張從正拿起一個木錘猛地擊打這個木幾。婦人聽到聲音後又大驚失色,張從正於是對婦人說,你已經看到了,是我用木錘敲打茶几發出聲音,這有什麼好怕的呢?婦人聞聽,覺得有理,恐懼心理稍稍減退。這時,張從正又說,我現在要用木杖來敲打門,你看這可不可怕。說著,便用木杖在門上擊打了數下,婦人見狀對聲音的恐懼感又減少了幾分。張從正見她對聲音的恐懼感已經大大減輕,又叫人暗自擊打婦人背後的窗戶。第一次敲時,婦人還是有些懼怕,身子猛地一抖,但過了一會,看到自己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便慢慢平靜下來。當第二次敲窗戶的聲音傳來,婦人已經不害怕了,第三次再敲,那婦人竟笑出聲來,對張從正說,是誰這麼無聊,在我背後敲窗戶玩。張從正這時也笑著說,恭喜夫人,你的病已經好了。患者家屬還不放心,怕她只是暫時的好轉,於是夜裏派家丁在婦人房外擊打門窗,從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婦人都沒有被驚醒。病家問張從正,這是什麼治法?張從正說,《內經》有句話叫“驚者平之”,“平”的意思有兩種,一是使之平息,二是使之平常化。因為一個人對習以為常的東西是不會感到驚怕的,我的治療就是讓患者對外界的聲音刺激逐漸習慣,從而解除她的害怕情緒。我把矮木幾放在她面前,讓她往下看的目的,是因為驚怕是神志上越的表現,而往下注視,則可以使神志內收,以平息她的驚怕情緒,因此能治癒患者對聲音異常驚怕的疾病。

 

    通過情志之間的制約關係,用一種情志活動來治療另一種情志引起的疾病,這是中醫學對情志疾病的創造發明。此外,將情志活動和人的五臟精氣有機結合起來,也為情志活動的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據五志和五臟精氣的關係,我們就可以將各種情志疾病和五臟精氣有餘或不足直接掛鈎,通過調節五臟精氣的方法來治療各種情志疾病。

 

    如喜笑不休是心中精氣有餘的結果,可以通過瀉心火來治療;悲傷不已是肺中精氣不足的表現,可以通過補肺氣的方法來治療;急躁易怒是肝中精氣過旺的表現,可以通過瀉肝火的方法來治療;思慮難解是脾中精氣不足的表現,可以通過健運脾土的方法來治療;易受驚怕是腎中精氣不足的表現,可以通過填精益腎的方法來治療。我們再來看幾個古人通過藥物治療情志疾病的例子。

 

    張從正路過亳州時,遇到一個婦人,喜笑不止半年余,當地醫生都束手無策。張從正將鹽塊燒紅,放冷後研細,再用河水一大碗,同煎四五沸,等水溫合適時,讓病人飲下,並用釵探咽喉,使病人嘔吐,吐出熱痰五升,再用解毒湯(黃連、黃柏、黃芩、梔子)。患者服用數日後,喜笑漸漸停止,恢復正常。喜笑不止為心中精氣有餘,鹽和解毒湯都是瀉心火之藥,通過一吐一瀉而使心火得平、喜笑得止。

 

    也有很多關於和張從正同為金元時期四大名醫之一的朱丹溪治療情志疾病的記載。如朱丹溪治療一個婦人,年十九歲,平素多怒,性子急躁,有一天突然大叫一聲而昏厥過去。家人急忙請朱丹溪來治療,他認為,平素多怒而急躁,則表明肝氣有餘,今發作是因怒則氣上,氣血上沖頭目而導致神昏不醒。於是用香附、川芎、甘草、童便、薑汁煎藥,併吞服用青黛、人中白、香附研粉做成的藥丸。一劑服下患者就漸漸蘇醒,再用導痰湯加黃連、香附、生薑煎服,吞當歸龍薈丸而治癒。怒而發厥是肝氣有餘、氣火上沖所致,所以朱丹溪用香附、川芎、青黛、童便、當歸龍薈丸等清肝火之藥使患者怒止神複,而疾病得以治癒。

 

    宋代時一個婦人無故悲泣不止,家裏人認為是鬼怪附身,請了很多的道士做法事,可是根本沒什麼效果,後來在別人的推薦下請名醫許叔微前來診治。許叔微說,這不是鬼怪所致,是肺氣虛的緣故,治療當以補益肺氣的辦法,肺氣充足而悲戚自會停止。於是給處方用甘麥大棗湯(甘草、淮小麥、大棗),連服14帖而愈。有人問他,既然是肺氣虛,為什麼要用補脾藥呢?許叔微答,這就是虛則補其母的道理呀。肺屬金,脾屬土,土能生金,所以補脾就能使肺氣漸漸充足(可以參閱第三章中有關內容),從而治癒患者的悲泣不止的疾病。

 

    從以上幾則古代醫家的醫案中,我們可以看到,中醫通過對五臟精氣的補瀉治療了很多的情志疾病,而且療效不錯,中醫這種將五臟精氣和神志變化緊密聯繫起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無疑是正確而科學的。而且從上面的醫案也不難看出,情志疾病多為婦女所好發,這和古代婦女的地位低下,往往容易產生鬱悶、多愁善感等情緒有一定的關係,再加上婦人自身月經的週期性變化,也容易對情緒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婦女情志疾病的發病率遠遠高於男子的原因之一。

 

    上面講到的喜、怒、憂、思、恐五志除了會影響到五臟的精氣和功能,當這五種情志變化到了一定程度時,還會出現質的變化,從而成為一種“內火”,對人的全身的平衡造成影響和破壞,導致五臟機能失調,從而產生各種疾病,這就是中醫所說的“五志過極皆化火”的理論。所謂內火,實際上是指各種因素導致的人體內在臟腑機能亢進而出現的病理狀況,其中情志因素與“內火”的產生有著重要的關係。“內火”在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有:面紅目赤、心煩失眠、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口舌生瘡等。當“五志化火”的情況出現,我們的治療也應該以瀉火為主要的原則。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瞭解到人的情志活動和五臟之間的精氣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不同的情志活動,不但受到五臟精氣的盈虧程度及其活動狀態的影響,反過來也會影響到五臟精氣的盈虧及其活動狀態。而且,因為情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結果,所以不同的情志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克制和制約的作用。將情志與五臟精氣這個物質基礎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情志活動不再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活動,而是一種可以判斷、可以把握的物質的活動,這就使我們可以通過調節和補瀉五臟精氣的方法來治療情志疾病。“情志相勝”這種獨特的治療方法,也豐富了我們治療情志疾病的方法。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33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76907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