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民國時期的著名醫家張錫純創造了“鎮肝熄風湯”來治療腦出血的疾病,並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那麼腦出血為什麼要用“鎮肝熄風”的方法來治療呢?這就需要瞭解什麼是“肝風”,以及“肝風”與腦出血的關係。
腦出血,在中醫上稱為”中風”。這裏的“風”和在“外邪致病”一章中講到的“風邪”是不一樣的,它是人體內在平衡遭到破壞後出現的一種病理現象,和自然界的風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在中醫上屬於“內風”的一種。那什麼是“內風”呢?既然這個“內風”和自然界的風沒有直接的關係,那為什麼要將它命名為“風”呢?這就要講到中醫對事物命名的一種方法——類比法。觀察一下自然界的風,可以說“動”是風最大的特性,風本身看不到,摸不著,我們憑什麼判斷風的存在呢?我們可以通過樹葉的搖晃、湖面的波紋、柳枝的擺動等來判斷風的存在。因此,風作用於物體最大的特性就是使物體“運動”。而中醫正是類比了風的這個“動”的特性,將人體因為內在平衡失調而導致的一系列以身體動搖為特徵的疾病,諸如手足震顫、頭搖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肢抽搐、鼻翼煽動、點頭不止、肌肉跳動、肢體痙攣、目睛上吊等,都稱為“風”。由於此“風”和自然界的風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為了區分兩者,中醫把由於人體內在平衡失調而導致的“風”稱為“內風”,也稱為“風氣內動”。
現在我們已經初步弄清楚了“內風”的含義。那麼肝和“內風”有什麼關係呢?在“情志疾病”部分中,我們曾講過肝在志為怒,也就是說,怒是肝所藏的精氣運動變化的結果。此外,人怒可以使氣血上沖於頭部,使人出現眩暈昏僕、頭搖肢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風氣內動”的症狀。為什麼怒會導致氣血上沖呢?我們知道,五臟是人體五個藏精氣的“倉庫”,其中,肝所藏的精氣是“血”,所以怒這種情志變化當然也會影響到肝所藏的血的運動變化。大怒時就會使血的運動加快、壓力增加,從而導致腦出血等疾病的發生。因此,肝和內風(特別是中風這類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和肝有關的內風也被稱為“肝風”。《內經》上說: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所有突然發生的強直、抽搐、拘攣等毛病都是內風引起的,而所有的內風,包括震顫、眩暈、搖晃性的疾病都和肝有密切的聯繫。現在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張錫純在治療腦出血這類內風引起的疾病時要採用“鎮肝熄風”的方法了。
內風的產生除了和肝有著密切的關係外,還和體內的物質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最主要的是血和津液。內風為什麼會和血、津液有關呢?先來看看自然界中風產生的原理。風的產生,往往是氣壓差所導致的空氣的定向流動,氣壓差越大,風也越大。而體內的血和津液除了滋養人體外,還有著維持人體細胞內外、血管內外壓力平衡的作用。當血和津液減少時,細胞內外、血管內外的壓力平衡便會遭到破壞,這時就會導致體內細胞內外、血管內外物質分子運動加快,從而使人體某些功能異常亢進,最終導致內風產生。血、津液的虧損往往是失血、久病耗損、熱病傷津、造血不足等原因所引起。血和津液虧損導致的內風除了會引起眩暈昏僕、頭搖肢顫、四肢抽搐、肌肉跳動、肢體痙攣等肢體動搖性症狀外,還會引起一些特殊症狀,如血虛則會出現皮膚疹癢、起白屑、肌膚甲錯等症狀,而津液虧損則會出現肌膚乾燥皸裂、舌幹而紅絳、舌苔少或光滑如鏡面等症狀,這些特殊的症狀也可以作為判斷內風是血虛或是津液損耗所引起的一個鑒別依據。
將內風所可能引起的症狀仔細研究一下,就可以發現,中醫所說的內風和現代醫學神經系統的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如眩暈昏僕、頭搖肢顫、四肢抽搐、肌肉跳動、肢體痙攣、皮膚搔癢等症狀大多是中樞神經或外周神經功能異常亢進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將內風理解為各種內在因素導致的神經傳導、支配、控制功能的過度亢進。這樣,對於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就可以從內風的角度入手,找到好的治療方法。我舉個例子,神經性皮炎是讓西醫感到棘手的疾病,一般用藥以抗過敏藥物和激素為主。我根據中醫內風理論,制定了一張治療神經性皮炎的方子,在臨床上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具體組成是:全蠍6克,蜈蚣2條,僵蠶10克,烏梢蛇10克,蟬衣6克。方子由全蠍、蜈蚣、僵蠶、烏梢蛇、蟬衣等五味平息內風的動物藥為主,所以,我將這個方子命名為“五虎鎮癢湯”。在實際使用時,根據中醫的辨證結果,可以加入適當的針對性藥物以增加療效。我一個同事,因為頸部神經性皮炎,常常在夜間因為瘙癢難忍而無法入睡,瘙癢在夜間和遇熱後會明顯加重,用過很多抗過敏藥物和含激素的外用軟膏。效果都不明顯,她自己也很著急。根據她局部皮膚的表現(顏色潮紅,略突起,表面粗糙,皮膚紋理增粗),我認為是內風兼有“血熱”,在五虎鎮癢湯的基礎上加入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白蘚皮15克。服藥後當天她就感覺夜間瘙癢明顯減輕,能正常入睡;三天后瘙癢消失,頸部皮膚顏色不紅;連續服用了14帖藥後,症狀完全消失,皮膚也恢復了光滑。
人體內在平衡的失調,除了會產生內風,還會出現“內寒”“內火(熱)”“內燥”“內濕”等和自然界的寒、熱、燥、濕有著類似特徵的病理狀況,這五種病理現象,中醫上稱為“內生五邪”。它們和我們前面講的“六淫邪氣”最根本的區別是,六淫邪氣是外界風、寒、暑、濕、燥、火破壞人體內在平衡面引起疾病,而內生五邪是人體臟腑自身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由於疾病表現出來的特徵和自然界的風、寒、濕、燥、火等外來的邪氣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以中醫上也將它稱為“邪”,只是這種“邪氣”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產生的,所以要叫作“內生五邪”。下面接著講另外四種“內邪”。
一、內寒
內寒又稱為“寒從中生”。“中”是指人體內部的意思。人作為一種恒溫動物,需要產熱系統和散熱系統來維持體溫的恒定,當產熱不足時,人體各臟器得到的能量供應就會相應地減少,從而導致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衰退,這時人體就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關節冷痛、筋脈拘攣、胃脘冷痛等具有寒冷特性的症狀。內寒的產生,和人體產熱能力下降有關,而產熱能力的高低是由人體新陳代謝的旺盛程度決定的。新陳代謝旺盛,則產熱和為人體提供的能量就多;新陳代謝衰退,則產熱和為人體提供的能量就少。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生命原物質(元陰與元陽)之間的互相作用,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原動力所在,其中,元陽對人體起到溫煦、運動、擴大的作用,所以元陽是否充足是人體新陳代謝是否旺盛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內寒能否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元陽在人體中主要儲藏在腎,所以腎和內寒的產生就有了密切的關係。《內經》上也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這就是說,所有內寒所引起的肢體拘攣、伸縮不利、畏寒怕冷都和腎有關。同時,因為腎中所藏的元陽對人體水液的代謝(包括水液的蒸騰氣化、尿液的生成、膀胱開合的控制等)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腎陽不足還會導致各種水液在體內迴圈、代謝失常的症狀。如小便頻數、小便解不乾淨、解完又想解、小便閉塞不通、大便瀉泄、水腫等,這也成為內寒可能出現的兼見症狀,《內經》上稱為“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再有,由於腎在人的腰部,因而腎陽不足還會出現腰背酸軟、冷痛、遇暖減輕等症狀。
二、內火
內火也叫內熱,中醫上又稱為“火熱內生”。顧名思義,內火(熱)是和內寒相反的一類由於人體新陳代謝過於旺盛、產熱過多所導致的疾病。產熱過多,對人體而言有絕對過多和相對過多兩種情況。絕對過多是指人體新陳代謝過於旺盛,導致產熱量超過正常的散熱能力所導致的疾病;而相對過多,則是指人體散熱能力下降而導致產熱相對過剩所導致的疾病。產熱的絕對過多引起的內火(熱)也叫“實火(熱)”,既然是火,它的主要臨床症狀當然就是發熱,實火(熱)引起的發熱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性的發熱,往往表現為體溫的升高,如現代醫學中的甲狀腺機能亢進就屬於中醫內火(熱)中的實火(熱)範疇。局部發熱,如胃脘部的燒灼感、心窩部的烘熱感、頭面部的烘熱感、小便時尿道的熱燙感、大便時肛門的灼熱感等,是過多熱量聚集在某一臟腑內引起的。實火(熱)在臨床上除了發熱外,還往往兼有各種新陳代謝過於旺盛的症狀,如面紅目赤、心悸心煩、口渴、喜歡喝冷的東西、大便幹結、小便黃赤、多食易饑、脾氣暴躁、消瘦等。引起實火(熱)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莫過於元陽的運動、溫煦作用過於亢進,從而導致人體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活動過於旺盛,產生各種症狀。另外,在“情志疾病”一章中我們介紹過,各種過度的情緒活動也是導致實火(熱)產生的一個因素,這裏就不再贅言。
人體的散熱途徑,除了皮膚、汗腺、呼吸對熱量的散發外,體內各種液態物質如血、津液、元陰對熱量的吸收和儲納也是使體溫恒定、不至於過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當人體血、津液、元陰等物質虧損到一定程度,人體也會出現產熱散熱平衡的失調,從而出現各種發熱性疾病,這就是產熱相對過多的情況,在中醫上把這種相對的熱量過多引起的內火(熱)稱為“虛火(熱)”。虛火(熱)的主要臨床症狀是自覺發熱,量體溫往往無升高或有輕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過39℃),熱度往往在午後或夜間明顯,勞累後症狀會加重。除發熱外,另外還可以見到手足心發燙、心煩失眠、口幹目澀、咽乾咽痛、骨蒸潮熱,兩顴潮紅等症狀。人體內血、津液、元陰等物質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人在完成生理活動時要消耗這些物質,同時又從飲食中吸收營養,使消耗的物質得到補充和充盈。當人過度勞累、久病耗損、大量失血、飲食失宜時,往往體內的液態物質過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這時,就導致了虛火(熱)的發生。另外,體內的液態物質在實火(熱)和火(熱)邪的煎熬下也會大量減少,從而出現虛火(熱)的症狀。這種情況多見於感染發熱性疾病的後期,患者低熱不退,熱度上午輕或無熱度,午後和夜間熱度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9℃,另有精神萎靡、知饑不欲食、口幹但不喜飲、心煩失眠、咽幹齒燥、大便幹結、小便短少等症狀。對於這種疾病,就需要採用補養陰液的方法來治療,只有使體內損耗的血、津液、元陰等陰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熱才能逐步好轉。此外,發熱性疾病治療不當,比如說過度發汗,也會使體內陰液損傷,而導致虛火(熱)。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12歲的小女孩。感冒發燒後,家長自行給她服用了發汗藥和抗生素,服藥後出了很多的汗,汗出完,當時體溫恢復正常,可第二天下午又發熱。家長於是又給她服用發汗藥和抗生素,服完又出了一身汗,熱度也漸漸退下去了,但第三天下午熱度又上來了,比第二天還有升高的趨勢。這時家長開始擔心了,帶她到我這裏來看。來的時候是上午,測量體溫37.2℃,小女孩精神狀況也還可以,面色不紅,她自己說,到下午熱度上來時人就會感到沒力氣,不想動,這幾天吃飯也沒胃口。我問她,大小便怎樣?她說,大小便都還正常。我又問她,怕冷、頭痛嗎?她說,沒有,但喉嚨口感覺有痰,有時有幾聲咳嗽。這時家長說,這兩天下午在家裏自測的體溫都在38.5℃左右。我再看她的舌苔,舌苔顯得比較乾燥,缺乏津液,而且舌尖比較紅,診脈覺得脈象非常的細軟無力。根據各種症狀,我診斷為虛熱,病因是過度發汗,導致體內津液受損。給予處方:玄參6克,生玉竹6克,天冬6克,淡竹葉3克,銀花3克,鴨蹠草6克,白薇6克,焦山楂6克,生甘草3克,牛蒡子6克。方子中玄參、生玉竹、天冬養陰生津為主藥,淡竹葉、銀花、鴨蹠草、白薇清透邪熱而不傷陰液為輔藥,焦山楂、生甘草開胃助消化,牛蒡子化痰利咽,共為佐使藥。前後共服用了3帖就熱退病癒了。
三、內燥
在中醫上又稱為“津傷化燥”。從這個名稱上也不難看出,內燥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體內津液的損傷和過度消耗。津液的虧耗常見的原因有大汗、劇烈頻繁的嘔吐、腹瀉不止、大量失血,還有前面講到的內火也會造成體內津液的虧損。津液在人體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滋潤和營養組織臟腑,所以內燥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人體組織器官的乾燥缺乏滋潤為特徵。比如,皮膚缺乏滋潤,則乾燥無光澤甚至皸裂、起白屑;口唇缺乏滋潤,則口乾舌燥、唇幹起殼;肺缺乏滋潤,則乾咳無痰、咽乾咽痛甚至咯血;胃缺乏滋潤,則胃中饑餓但不欲食,舌面光紅無苔如鏡面;大腸缺乏滋潤,則大便幹結、不易解出;目鼻缺乏滋潤,則鼻幹痛、目乾澀而痛等等。
引起內燥的原因,歸納起來,也不外是兩種類型,一是組織細胞中水分的減少(如各種熱性病、大汗、大吐,大瀉等導致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二是黏膜細胞分泌的減少(往往和內分泌因素有關)。對於內燥的治療,首先,應該去除損傷津液的原因,如大汗則要先止汗,大吐則要先止吐,大瀉則要先止瀉,失血則要止血,內火則要清火等。其次,應該養陰生津、補血潤燥,使人體虧耗的津液和陰血(陰血為元陰、津液和血液的合稱)儘快得到恢復,從而保證對人體各臟腑組織的滋潤和營養。
說到內燥,我想提一下有關於老年人的習慣性便秘。這個毛病說嚴重不嚴重,可是也很痛苦,每天大便解不出,肚子又脹又痛,每次大便都要經過一番“掙扎”。用果導或大黃蘇打片等瀉藥,往往開始有效,用的時間長了,效果就越來越差,到最後只好用開塞露,很是麻煩。對於這一類老年性的便秘,在中醫上雖然有多種多樣的證型,但歸根到底,最終原因還是老年人體內陰血津液虧耗,大腸缺乏滋潤而導致,所以,中醫往往採用滋養體內陰血津液、改善內燥的方法來治療老年人便秘,並在臨床上有較好的療效。其中有名的方劑有麻仁丸(麻仁、杏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陳皮)等。而在這些養陰生津、補血潤燥的藥方中,中醫往往比較多地使用植物的果仁做主藥,如桃仁、郁李仁、柏子仁、芝麻仁、火麻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等。這類果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含有油脂多,具有滋潤腸道、潤滑大便的作用;二是果仁中含有植物發芽、生長的原物質,它所具有的特性,類似人體的生命原物質,所以它具有滋養人體精血的作用,可以從根源上改善老年人因精血虧耗而導致的便秘。
四、內濕
在中醫上又稱為“濕濁內生”。提到濕,想必我們都會想到下雨前或是黃梅天房屋裏的潮濕的情景。毫無疑問,水汽在空氣中過多的積聚是潮濕形成的主要因素。那麼體內的濕,當然也是體內水汽過多積聚所造成。在五臟中我們講過,水飲進入體內後,要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對水飲的運化。通過脾的運化,水飲變為人體可吸收利用的精華物質,以供滋潤機體和為機體各種活動提供物質基礎。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常,那麼進入人體的水飲就不能被正常轉化為人體可利用和吸收的精華物質,從而導致水液在體內過多地積聚,反過來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產生內濕的疾病。脾與內濕形成的關係密切,《內經》上稱“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思就是人體大多數的水濕內停的疾病,如水腫、脹滿等,都是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所導致的。另外,水液通過脾的運化為人體所利用之後,在體內還有一個運輸、分佈、排泄的過程,這個過程和肺的通調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貯尿排尿作用以及腎的蒸騰氣化作用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四個臟器功能的失調,也會導致水液在體內迴圈過程的障礙,出現水液在體內異常停留的內濕症狀。水濕在體內過多積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組織器官中水分含量過多而出現的症狀,如肢體水腫、頭面浮腫、頭重而沉、胸水、腹水、大便溏瀉、四肢重脹、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等;二是體內粘膜細胞分泌的粘液過多,如婦女的白帶過多(明末清初的著名醫家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關於帶下疾病的論述中,就認為婦女的帶下病,歸根到底都是內濕引起的。他說“帶下俱是濕症”,一句話就概括了帶下疾病的根源,並根據這個理論創造出了有效治療白帶過多的方劑——完帶湯),慢性結腸炎導致的慢性腹瀉(中醫認為“濕多成五瀉”,也就是說,大多數的腹瀉和內濕有關),支氣管分泌粘液過多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白而粘、不易咯出,等等。
講到這裏,我要提到一種疾病,那就是慢性鼻炎。說到慢性鼻炎,往往是鼻粘膜分泌過多,鼻粘膜水腫、充血等原因導致。慢性鼻炎于西醫是個很棘手的病,除了一些收縮血管的滴鼻液外,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但滴鼻液往往只能暫時起效,不能從根本上治癒。患者也很痛苦,鼻子長時間堵塞,不聞香臭,甚至呼吸困難,厲害的晚上睡覺也得張著嘴巴來輔助呼吸。以往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往往把通鼻竅作為原則,所用的藥如蒼耳子散、藿膽丸等對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誘發的急性鼻炎還有一定的效果,可對慢性鼻炎效果就不好,甚至無效。根據慢性鼻炎的特徵,我將它和內濕聯繫起來,擬訂了一張治療慢性鼻炎的方劑,命名為“通鼻解窒湯”,具體藥味是蒼術30克、炒白術30克(這兩味藥健脾燥濕,使脾運化增強而體內水濕無法積聚為病,為主藥)、桑白皮15克、滑石15克(桑白皮瀉肺氣,滑石利水濕,這兩味藥通利水道,使水濕從小便而去,為輔藥)、石菖蒲10克、路路通10克、辛夷6克(這三味藥宣通鼻竅,為佐使藥)。通過臨床的證明,這張方子對治療慢性鼻炎效果非常好,一般服用7天后鼻塞等症狀就會有明顯地好轉。
講到內濕,還有一種疾病不能不提,那就是肥胖。肥胖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普遍,這和我們生活水準提高了,每日飲食中油膩及高熱量食物比重增加有關。過度肥胖不僅在生活上給我們造成了極大的不方便,同時,肥胖對人體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運動系統的危害也嚴重威脅著身體的健康。媒體上關於運動減肥、藥物減肥、針灸減肥的廣告宣傳也是鋪天蓋地,其中有效果好的,也有無效的,但上述治療方法大多存在一個共同的弱點,那就是可能“反彈”——在治療時體重下降,停止治療後體重又開始增加,甚至超過減肥前的體重。為什麼會出現“反彈”現象呢?因為,上述的減肥方法都是從增加體內脂肪消耗的角度出發,沒有從根本上阻斷肥胖形成的原因。肥胖的原因是脂肪在體內過多的積聚,從現代醫學角度講,脂肪在體內的儲藏和消耗的平衡關係被破壞,使得脂肪在體內的儲存大於消耗,從而導致肥胖。
那中醫又是如何認識肥胖的呢?中醫認為肥胖是體內水濕中的穢濁物質凝聚,這種物質和我們肺裏的“痰”有著類似的特徵,所以在中醫上有句很有名的話叫“肥人多痰濕”,就是這個意思。既然肥胖是水濕中的穢濁物質凝聚而成,而水濕又是由於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所致,那麼,脾的運化功能失職,應該就是肥胖形成的根本原因。中醫對肥胖的認識,無疑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從根本上治療肥胖症的道路。在清代名醫陳士鐸的《石室秘錄》中就記載了用健脾化痰來治療肥胖症的方法,他在書中對肥胖症的成因提出了精闢的論述: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能運行,故痰生之。這句話就是說,肥胖是因為體內多痰濕,痰濕生成又是因為脾氣虛弱,對水濕的運化功能減退,從而導致體內濕濁凝聚而為痰濕。在這個理論指導下,陳士鐸又提出治療肥胖“必須補其氣,而後帶消其痰為得耳”。這就是說,治療肥胖應該以補益脾氣(也就是改善脾對水濕的運化功能)為主,化痰除濕為輔,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除肥胖。
基於上述對肥胖成因和治療的認識,陳士鐸提出了治療肥胖的有效方劑,具體組成為:人參90克,白術150克,茯苓60克,薏仁150克,芡實150克,熟地240克,山茱萸120克,五味子30克,杜仲90克,肉桂60克,砂仁15克,益智仁30克,白芥子90克,橘紅30克。以上藥物共研為末,用蜂蜜和成丸,每日用白開水送服15克。
我曾將此方略作變動,但仍以健脾化痰為主要原則,用於女性的瘦身美容,有一定的效果。具體配方如下:黨參30克,炒白術50克,茯苓50克,炒枳實50克,半夏30克,陳皮50克,白芥子30克,生山楂50克,麻黃15克,玫瑰花30克,生大黃30克,檳榔30克,薏苡仁50克,當歸30克,萊菔子50克,澤瀉50克。以上藥物一起打成粉,每次用開水吞服3~6克,每日2~3次。一般服用1~2料藥(1料藥,就是指按上面方子中的藥物劑量配合而成的藥物總量)後即可以有體重減輕的效果。治療期間,不需要特別節制飲食,只需要注意少吃兩樣東西就可以,一是油膩的食物,二是甜食。這兩樣東西,在中醫上稱為“肥甘之品”,是最容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痰濕”在體內積聚的東西。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後所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由於它具有粘滯的特性,所以當它產生後,又可以成為新的致病因數,引起新的疾病。
痰濕會導致哪些疾病產生?機體還有其他類似於痰濕這樣,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數的物質嗎?想要瞭解這些問題,請接著看下一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