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和年輕人談中醫很難,便是談傳統文化,往往也沒有切入點。年輕人習慣以現代角度看問題,傳統的東西在他們頭腦中沒有落腳點。
後來我總算找到同年輕人談傳統文化的突破口了。我問年輕人:「喜歡吃餃子嗎?」大多答到:「喜歡!」我問:「制作餃子的原料是什麼?」都能舉出:「面粉、 肉、菜、油、鹽等等」。又問制作餃子的工序。也知道,和面,做餡,扞皮,包餃子等。我問,包餃子麻煩不?年輕人承認是很麻煩。我說,既然制做餃子麻煩,按照 肉爛在鍋里的理論,我們把制餃子的原材料放到鍋里一起煮熟了吃不是一樣的嗎?何必費這事?年輕人說,還是餃好吃啊!我笑了,這就是中國人,追求美味,即使 是事事向西方看齊的年輕人在吃這個問題上也不肯放棄口腹之欲去以西餐為主。
我說,如果真的想向西方學習,我主張首先從吃飯上學,因為這不是一件小事情。要知道外國人就不費功夫包餃子。西方人吃飯,基本上是從營養的角度理解飲食 的。不怎麼追求口味,享受在飲食中不占有重要的位置,故而西方的飲食比較簡單、實在,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西方這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一致的。他們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象面前這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絕不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種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可中國人做飯的制作過程叫烹調。烹是煮熟食物,調是調和五味。所謂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中國烹飪講究調和之美,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關鍵就在於它的味。中國人吃飯卻要重味道,而較少關注營養,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好味道的意蘊卻是難以說清的,這正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吻合。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意境是一切藝術的中心,飲食文化也不例外。
而追求美味還算不上中國人對飲食的真講究。中醫更是要求適口味美首先要合乎時序,夏秋清淡,冬春濃郁;還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更有葯補不如食補之說。 中醫認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於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五味調和得當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
女兒說,人們一提到醫,就一定要想到葯,其實,醫生不用葯也可以給人治病。好多病,比如高血壓,胃病,脂肪肝等,不吃葯,僅改變飲食結構就能達到比吃葯更好的效果。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所有食物在五味上都有歸類,進行調濟,配伍,也是葯用。真正的講究還不是味美,中國人關於吃的講究真是太多了,在五味的追求上均達到了極致。這絕不是僅僅追求美味能達到和能概括的。如今的一些現代病,往往就是僅追求美味造成的,從這一點上講,中醫也講“病從口入”。女兒號脈時會對病人說:「你是朝鮮民族。」病人感到很驚訝。女兒說,鮮族人長年吃辣,在脈上有表現,在給治病時 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母親在世時,每個季節重點吃些什麼,都是有說法的。這不獨是一個醫生會這樣做,一般的中國人都知道。比如冬季進補,春季吃些野菜,夏天在菜里拌點芥末,秋天吃蘿卜等。吃菜和水果要吃當季的。這不僅合陰陽五行,更合自然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就會“病從口入”。如今的現代病哪個不是吃出來的呢?把我們吃的學問拋棄得只剩下美味這一條,能不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