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只覆蓋20%人口的衛生服務。
在這種現狀下要取締中醫,如同讓中國人一天不是吃三頓粗糧而只吃一頓細糧。
中國人現在有近一半的病人應就診而未就診。有官員說:「中國的經濟能力不可能滿足所有醫療衛生需求。」說到底,還是一個字“窮”。 如果我奶奶還活著她會說:「窮有窮的過法,窮就不過日子啦?」窮就讓一半中國人不治病?從什麼時候開始只會過富日子,不會過窮日子了?
僅僅討論是中醫好還是西醫好我認為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就算西醫是百分之百的好,可它在中國占有全部醫療經費,卻只給百分之二十的人服務,這不是貴族醫學? 醫院總是蓋更大的樓,進更好的設備,給更貴族化的人服務。 科學在不停的發展,為了追上科學發展的腳步,醫院只能一再投資高科技,在貴族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看病和治病在西醫這裡是分開的,如果治病需要十元錢的話,“看”這個病可能得需要九十元。只要你有錢,把各種檢驗做一遍,雖然你不是醫生你也看到了你的病,如果全部檢查完了,你沒看到你的病,那麼,對不起,醫生也沒法看到。 記得剛有核磁共振時,醫生讓我做個檢查,價格是我兩個月的工資。我問,這機器能治病嗎?說是不能,只能讓醫生“看”到我的”病”而已。醫生要看我的“病”讓我花錢,難道醫生要是看不清我,我還要給他買副近視鏡?
上醫院看病,我的感覺就是我一會掏錢給醫生戴上X鏡,一會戴上超聲鏡,還有什麼CT,什麼核磁共振等等。如果我不投幣給醫生戴眼鏡,醫生就無法工作。我覺得我的病很具有觀賞價值,我還是留著不給醫生看好。
我問醫生,如果瞧見“病”了怎麼治呢?醫生說目前沒法治。我問,那做這個檢查有何意義?醫生說可以弄個明白。這讓我想起了死後的解剖,對醫生和醫學有意義,對死人沒有意義。我不掏自己的解剖費。
“五四”時期的一些中國人,曾為終能看到“病”,而欣喜,便是治不了,也心里透亮。可現在,花了很多錢,卻只是看到“病”,讓許多國人不甘。他們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也就是治病上。所以,醫院中的檢驗費是很讓人望而生畏的。西醫的貴族性表現在離開大醫院,離開設備,醫生就很難說是個醫生。醫院中許多有高級職稱的醫生是只會操縱一種儀器的技術人員。讓他們到沒有儀器的鄉鎮醫院,到社區門診,他們就不是醫生了。光說醫生們拼命往大醫院擠,沒有可調動的儀器,光桿醫生還叫醫生?光說百姓趨高,現在醫生這個名字不再是個體意義的, 而是整體的,是一個大醫院中的人和儀器的總稱。
可這個占有全部醫療經費的大“醫生”只能給百分之二十的人治病,這百分之二十的人還必須是有錢人,因為這個大“醫生”的新陳代謝功能特別強,消耗量很大。 於是,惡性循環,大醫院之外無醫生,百姓進不去大醫院就只有等死。我一個同事最近做了胃賁門癌手術回來。他花了近三十萬元。他說,病人可以分成三等份,三分之一的人治不起,三五萬元錢幾天就沒了,也就不治了。三分之一的忍受不了治療的痛苦不治了,或被治死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完成治療。他求我寫篇稿子“表揚”一下他妻子。看到我奇怪,他告訴我說,看到許多病人被配偶拋棄了他很感慨,覺得很感謝妻子。他一再感慨「治病難,難於上青天」。他還是能得到醫治的百分之二十的人。
我說過,母親有個綽號叫“於大頭”。“大頭”,在我們的方言中是傻瓜的意思。這源於母親給人治病常往裡搭錢搭葯。可我現在想,母親為什麼搭錢搭葯?她這一 做法是從她師傅那里承傳下來的。我是母親的葯劑師,她賠不賠錢我知道。中醫,在社會上可以充當殺富濟貧的調劑角色。為什麼中醫對窮人和富人一視同仁,不把富人拒之門外?因為富人有點小病就看,平時注意養生,為什麼中醫有許多補養和調養方劑?那就是中醫的貴族醫療。總有一些相對富裕的人要無病防病,小病大養,養生保健,母親把治貴族病掙來的這部分錢用在窮人的救命上,這樣就不會出現見死不救,拒醫停葯這種違反醫德的事了。
我在有的城市看到一種公告,公告說,請不要向乞丐施舍,如果你同情乞丐,請你打電話到如下號碼,救濟站會來人提供救濟。我想,這救濟站提供食宿,基本上是來者不拒,但作為星級賓館怎麼養得起乞丐?要飯到賓館的乞丐是要被打出去的。如果所有旅店都是星級賓館讓窮人住大街上?
所以,母親為窮人提供救濟性治療,為富人提供貴族式治療。我沒有看到母親因為病人無錢看病而拒絕給予治療的,如果病人得的不是不治之症,母親總是按需舍醫舍葯。要知道,母親可是以私人之力在這麼做,這絕不是母親高尚,我說了,我母親是個極單純的人,她沒那麼高的思想境界,是中醫的本質決定了她的本質,因為他的師傅就是這麼做的。給富人以充分治療,給窮人以必要治療,中醫在曆史上是一直這麼做的。
所以,中醫在歷史上沒有遭過唾罵,中醫被罵是在西醫東進之後的事。 女兒說她將來就到鄉鎮衛生院行醫,覆蓋幾萬人口,以中醫的指導思想,中西醫結合的技術,開展醫療工作。追求投入少,效益好,以預防為主,在確保所有人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再盡可能滿足更多人的更高需求。
就象美式民主我們有點用不起一樣,大“醫生”我們也不能養得太多。用三分之二的錢養大醫生,用三分之一的錢養一些象中醫這樣靈活機動,平民性強的醫生。中醫就是在過窮日子曆史中發展起來的醫學,我們還沒得到面包哪,先把窩頭扔了,來個吃不到麵包勿寧死,這是什麼邏輯?
女兒說,百分之八十的病都可以用普通方法醫治,可大醫院壟斷了人才、設備、技術、價格,卻效率低下,普通病到醫院去看,往往與其說是去治病,不如說是去受宰割。這就是人們怨聲載道的一個原因。 雖然醫療本身具有趨高性,都想找最好的醫生,用最好的葯,事實上,人們需要的是最好的建議,人們需要信得過的醫生朋友。女兒努力學習西醫,廣交西醫朋友,為的就是了解醫學前沿的情況,以便給病人提出最佳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培養中西醫的通用人才,是件意義重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