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好在我們單位沒有按比例出現四個同性戀,二十個憂鬱症。這使我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單位為什麼沒有按比例出現應有成分呢?」。 其實,經過我觀察,我單位人員中不是沒有相應氣質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有相應的可能成分,但卻沒有把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我認為是集體性的社會生活框正了他們。如今很多人都認為集體對個性是抑制的從而加以反對,而我認為社會與個人聯系的過於鬆散也是個體精神偏差的原因之一。 美國有位臨床醫生我認為他触摸到了憂鬱的本質,他認為憂鬱症可能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我那個得了白血病的同事,她就沒有按照醫囑療養,做過手術後就上班了。很多人都把她的存活當做奇跡,記者也來採訪。後來有一位上級領導認真研究了她的情況後得出一個結論並向她宣布道:「你非常有幸地生活在一個好的集體中,如果換一個環境就不會有你的今天。」有些記者總是不解,再三追問:「你們領導怎麼會這 麼殘酷,讓一個剛做完移植手術的病人上班,難道不知道白血病人需要無菌環境嗎?」這樣問題讓我們一時真是難以回答,讓我這位同事上班的確是件十分冒險的事情,而事實上我這位同事又真是三天兩頭感染,搞得動不動就生命垂危,假如她就這麼死了,真要是有人就這件事追究責任的話,這話還真不好說。因為我們的做法既沒有遵醫囑,還頗違反科學,又不好解釋動機。可如果讓她躺在床上靜養象和她一起做手術的那些人一樣的話,我想,她很可能也象他們一樣早不在人世了。

 到單位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她的話講她可以一整天沒有機會想到自己的病。我不知道什麼樣的養病環境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她最有得憂鬱症的條件,事實上,她的病友中就不乏跳樓者。她前兩天還說到一個病友,在家人商量他的病是否復發時他從九樓跳下,家人還沒發覺,回頭卻不見他在床上,只有窗戶是開著的…… 。

 只要活著就能品嘗到活著的樂趣,而不想到自己的病,這樣一來人就不會憂鬱,又怎麼會要尋死呢?而做到這一點僅僅通過她個人的努力是做不到的,需要一個集體的共同努力。

 小時候不理解我奶奶的很多思想。我奶奶無比地強調家族,強調家人的親情,強調利他和無私,強調責任和奉獻,總之,都是老一代人的舊思想。當有人強調為自己而活時,我奶奶會蔑視地一笑說:「如果要是為自己而活,可能會活得很好,也可能早就不活了。」小時我只聽懂了前半句,因為我奶奶為了她的子孫,讓自己吃苦挨累,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可為了自己為什麼就可以不活了呢?這後半句是我成人之後才理解的。
 

我對白血病同事說:「你可別想死,你說你要是死了會造成幾大人生悲劇?你兒子是早年喪母,你丈夫是中年喪妻,你父母是晚年喪子。而我們是賭輸了錢。你這手術可是我們大伙捐款給你做的,你要死了,我們的錢豈不是打水漂了?」所以,她肯忍受排異反應的巨大痛苦,其精神支柱也絕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如果是為了自己,人的一生會撒手多次,一條命可能不夠自殺的。

 現在的人過於強調自我,心裡沒有別人,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了,卻輕易地就撒

 手生命了。這說明以自我為中心時,“我”不是擴大了卻是縮小了。“我”是一個集 團軍,你的父母身上有你,你的兒女身上有你,你的兄弟姐妹身上有你,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所處的社會都有你的成分,失去哪一部分“我”你都會感到失去一部分自我生命,如果丟失了太多的“我”,雖然你沒有自覺,可你的“我”卻不受欺騙,他會不快樂,鬱悶,乃至憂鬱。把“我”全部回收的思維方式就是自殺性的。

 無論是人的腦還是人的心發展都是不平衡的,過於強調人的社會性和過於強調人的個性對人都是有害的。人的腦和心就是在人的個性與人的社會性之間尋求平衡。 有專家分析美國孩子之所以抑郁是由於大人換工作和住所比較頻繁,許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在搬遷中度過的,致使他們從小就缺少固定的玩伴,加上美國家庭的離婚率比較高,孩子有個心理適應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在我看來就是建立不起來穩定的社會關系。

 
儒家文化作為一門社會學,對這類問題的確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真正的社會學不是建立一套在獨立在人心之外的所謂正確的理論,而是諧調種種關系。總有人找我傾訴些什麼,求我幫拿個主意。女兒觀察久了說:「你幫人出的主意並不是正確的和最好的,也不是你的主意,你實質上是告訴了人家內心最想做的。你 不是幫人出了你的主意,而是幫人明確了人家自己的主意。」我說,對,算你看明白了。因為我認為是正確的和好的主意對當事人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一個違逆當 事人內心情感的主意再好,也不是好主意。大學生為什麼憂鬱?他們難道不是按父母,按老師的要求考上大學了嗎?他們不是成功了嗎?可他們為什麼還要憂鬱,還要跳樓?

 
當一個道理是十分明白的時候,我們頭腦能夠理解,可這不代表我們的心能夠接受。歸根到底,我們不光是用頭腦活著,更是用心活著。再明白的道理,頭腦壓制著心去接受,一天兩天可以,天長日久,這心就要疲憊,要病。 對自殺的研究,僅僅有醫學家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學家、哲學家、 心理學家等專家的多角度投入,僅僅有西方也是不夠的,對於他們思維方式的產物,他們恐怕是個人刀削不了個人把。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103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77173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