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最近,兩個熟人死了,一個四十二歲,一個不到四十歲,兩個人都很肥胖,得的同是高血壓、腦出血類病。看到他們的親人悲痛欲絕,我感到人的生命實在是很脆弱。回憶小時候,很少看到胖子,有高血壓病的人很少。偶爾遇到一個高血壓病人,我母親會很感興趣。醫院也很重視高血壓,血壓高一點就給開病假條。有想偷懶歇一天的人,就想辦法把血壓弄高點。我記得方法是:先跑上八百米,再喝上一大杯熱水,大夫給量血壓時攥緊另一只拳頭……這血壓就高了,能得到休息一天的病假條。

 78年上大學後做體檢復檢,有個同寢室的女學看著血壓計就緊張,量時血壓就高了,醫生讓她一邊站一會再量一遍,她臉色大變。我過去安慰她,給她按摩兩肘的曲池穴。醫生再喊她量時,血壓就正常了。事後她謝了我一個大蘋果。據我國1979-1980年全國高血壓抽樣普查結果,20歲以上成人確診高血壓患病率為5.8%,臨界高血壓患病率為3.3%。如今,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上海城鄉的高血壓患病率為 29 . 2%。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澎公布了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部分數據說,超過一半的中學生血壓偏高。從數據庫的統計數字看,高血壓病和與高血壓病密切相關的心肌梗塞、腦卒死等心血管疾病占人口死亡原因的一半。為此,每年的10月8日已被定為全國高血壓日。

 我就奇了怪了,這高血壓的人如今怎麼這麼多了?一般說來,這種時代性,集體性的疾病在歷史上往往是傳染病,這高血壓不會是有“高血壓菌”傳染的吧?這要是按早先的標準,這一半的中學生和三分之一的上海人豈不是都得休病假?對高血壓的成因,醫學界說還不清楚。有關專家認為,九成半高血壓病來自遺傳。我想這高血壓家族也和我們一樣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專家估計的1.6億多患病人數也不可能都是高血壓家族的人。這種翻番的增長不能不使我把高血壓看成是一種時代病。

 為什麼高血壓病在當今增長這麼快呢?女兒說,當然是今人的生活方式使然了。統計數字已表明,高血壓患病率城市高於農村,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現今高於從前。高血壓病是當今世界引人矚目的流行病,而且越是工業發達的國家患病率越高。這就更說明工業化的生活方式對人的影響。

看我迷惑不解,女兒說作為不是醫生的我完全可以簡單理解。她說,血管可以當成水管來看,血壓為什麼會高?供血量太足或不足了唄,太足了,血壓自然會 高,在供血量不足的情況下怎麼辦?人的代償功能就會提高血壓,這就是高血壓。常用的降壓葯是擴張血管,水管子粗了,一量血壓,當然就不高了。可是造成血壓 昇高的根本原因並沒有解決,心臟的負擔沒減輕,血管總被不自然地擴張,心臟承擔著血管擴張帶給它的更大調節負擔,這病不但沒治愈,還給心臟和腦帶來隱患。

我問女兒,如今的高血壓都得終生服葯,古時的高血壓是什麼樣,是不是沒法治呢?女兒告訴我,血壓計是1896年意大利醫生里瓦羅基發明的。血液的測定大約始於1910年前後,因此歷史上中醫學沒有高血壓的概念。高血壓屬中醫學眩暈、頭痛的範疇。中醫認為引起血壓高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血脂高,血粘稠能影響血流速度,從而引發高血壓,而貧血,氣血兩虛的人,也可以是高血壓。所以,胖子可以得高血壓,瘦子也可以得,但中醫的治法肯定是不一樣的。

中醫認為高血壓發病與體質因素、情志因素和生活失調等有密切的關系,而以體質和情志關系更為重要。體瘦、急躁易怒的,陰虛陽亢,患高血壓的多。體胖的人,脾氣虛而多痰濕,風痰相煽,因而血壓昇高…… 。人在盛怒之下,肝氣上逆,血隨氣昇,就會發生高血壓症。大喜、大悲、受到驚恐,情緒緊張而不安寧,心肝受擾容易患高血壓病。生活失調同樣可以引起內在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也會導致發生高血壓症。勞逸失度會引發高血壓病。

飲食失節在高血壓發病諸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過食肥甘厚味,傷脾礙胃,生濕釀痰,痰濕阻滯,風痰上擾,會發生高血壓。酗酒之人,助濕留熱,肝陽易漲,容易 發生高血壓。過食辛辣等物,傷陰化火,陰精損傷,火熱上沖,從而引發高血壓。尤其是嗜食咸味者,血脈凝澀,腎氣損傷,則血壓上昇。
以上這些致病因素在當社會都得到空前的強化。

 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說,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估計現有超重和肥胖人數分別為2億和6000多萬。大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率分別高達30.0%和12.3%。這些人是高血壓的易患人群。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景懷斌指出,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大概是2%,到了2000年,我國精神病發病率已經達到了14%。這個數字說明,精神緊張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又一特點。

 女兒說,有著這麼多胖人和這麼多精神緊張的人做基礎,社會怎麼可能不流行高血壓呢?其實,治療高血壓並不難,只要調整生活方式就可讓高血壓患病率大幅下降,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嗎?可人們寧可服用副作用很大的降壓葯,寧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肯改變生活方式,這種心態下,人們接受中醫當然更難了。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90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77166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